2017年12月总第253期

十九大报告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解读

  • 作者:
  • 时间:2017-12-11
  • 来源:

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新征程、新目标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抢占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制高点,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在国际经济分工特别是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扩大对全球的影响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迫切需要。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消费投资良性循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协同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要求的主动选择。从国内看,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盲目追求速度和以规模为重点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只有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主动求变,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准确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思想

       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方针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内容结构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工作主线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体制保障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全面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五项任务,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作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们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归纳总结起来,这其中应该包括以下12 个方面:
       1.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2.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4.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5.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6.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7. 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8.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9.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10.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11.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1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亮点

       一是在基本方略中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的“和”去掉,改为逗号,进一步宣示了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和立场,对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深远。
       二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这是以前没有提出过的。产权制度是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促进创新,是加快创新创业的制度性基础设施。产权界定清晰、保护严格,就能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源泉。
       三是将过去的“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改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这是完善国企产权制度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对今后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节选自集团 2017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管理创新思维与执行力》课程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