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总第259期

创新铸就发展新动能

  • 作者:集团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部
  • 时间:2018-06-06
  • 来源: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进入21 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惟创新者胜。创新如同逆水行舟, 我们必须勇于识变、善于应变、主动求变,才能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紧紧抓住发展机遇。
理论创新引领实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行程上,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
       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 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源于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着力提振实体经济,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等,这些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无一不需要创新驱动来发挥支撑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积极意义。创新带来的高新技术用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由此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一个更美丽的中国、更适宜的人居环境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十九大报告从四大方面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举措:一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领域进行科技创新;二是锁定旨在转化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瑞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科技创新;三是开展有利于调动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这四大方面既有创新的“硬件”建设,也有创新的“软件”建设。尤其是“软件” 建设,也就是体制机制创新, 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时隔两月余,5 月2 8 日,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发展大势, 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启示,直面当前科技领域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突出问题,就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作出重要部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总之,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会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提供战略支撑,不断丰富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内涵,为中国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要跑出创新“加速度”, 就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创新还应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释放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需要衔接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数字中国”的技术便利, 提升创新动能,催生创新成果。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整体势头良好,科技队伍逐渐成熟,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逐步提升。但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 中国在科技领域仍存在一些差距。虽然国家目前引进了大批国际人才,但是总体来说科研人才还有所欠缺。要通过重大项目吸引更多人才,不但要把我们自己的科研工作者留在国内,还要把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
       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 “一股创新风暴正在中国掀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科技创新的力量从过去的以科技人员为主向社会大众转变,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引领世界潮流。在创新的大好形势下, 更需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创新人才坐得住“冷板凳”,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不断突破,夯实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2018 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比如:实体企业既有实验技术创新,又有工程应用创新。工程应用创新投入风险相对较大。有地方政府建议国家出台配套的科研纠错、容错机制, 引导鼓励企业大胆开展工商示范, 作创新的并跑和领跑者;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的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试点,将科技成果转移所得用于奖励科技人员等。
       各地政府也迅速行动。全国“两会”结束后,上海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聚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船舶与海洋工程等13 个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施行“一人一策”, 系统化解决高峰人才的各项需求等。北京市也在全国“两会”后迅速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聘请具有全球视野、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熟悉国际商务、法律、金融、技术转移等规则的海外人才。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 面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激烈竞争, 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以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创新发展是干出来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 那么创新驱动发展就是做乘法。但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首先,推进科技创新关键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相关部门要抓紧修改废止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下决心砍掉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 把各类创新主体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其次,要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我们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个人所得税;围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第三,要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我们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服务供给;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以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
       第四,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国家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围绕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积极扩大进口。
       近年来,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投资热情不断高涨。不过,社会领域还需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要充分释放社会领域巨大发展潜力关键靠改革。国家应深化“负面清单”改革,破除行业垄断,取消不合理审批事项,促进良性竞争;应加强在人才引进、土地使用、融资、税费等方面的支持,坚持让社会力量不但进得来,也能发展快, 还要创新监管,优化服务,营造包容高效的发展氛围,让社会领域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为一个创新型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新华联在过去28 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敢为人先,勇立创新的潮头,不断获得跨越式发展。未来,新华联还将继续秉承创新的理念,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不懈努力,在新时代里实现“进入世界500 强”这个新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