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总第262期

汉能薄膜发电:走向扩大盈利规模阶段

  • 作者:
  • 时间:2018-09-07
  • 来源:

       经历大起大落之后,汉能薄膜发电集团用亮眼的中期业绩表明,集团已经走向了扩大盈利规模的阶段,或将结束3 年停牌等待。
       技术积累优势显现
       8 月30 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0566.HK)发布的2018 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集团2018 年上半年利润增长30 倍。对此,汉能表示:这主要是因为集团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国家政策对薄膜发电、移动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开拓了新市场,新增多个客户及新项目等,使公司上游业务在期内取得重大进展。
       不同于传统太阳能晶硅生产企业,汉能关注薄膜发电,在发展过程中颠覆性创造汉能模式。实际上,汉能利润的大规模增长主要原因也在于它已经由一个制造企业转型向一家高新技术供应商。
       熟悉汉能的人知道,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多年的积累。汉能从2009 年开始布局薄膜太阳能,更在2013—2015 年收购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 等4 家公司,并随后展开了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工作,将核心技术和装备生产国产化,实现产业化的装备生产与交付。如今的成绩正是其厚积薄发的结果。尽管目前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仍未实现在港交所复牌交易,但从其近3 年的财报可以看出,集团已经走向了扩大盈利规模的阶段。
       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具体来看,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上游及下游收入占期内集团收入占比分别为93%及7%。上游业务紧跟经济转型大势与市场需求,而下游强大的销售体系则为其持续增长蓄能。
       上游业务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 组件生产装备及整线生产线的研发、设计、销售及交付,并提供相应技术服务。从2015年开始,公司就陆续在淄博、绵阳、大同等地进行布局。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合同项目的装备及产线进入大量交付期,包括绵阳产业园、大同产业园及淄博产业园在内的产业园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阶段性交付,并已收到回款。
       下游业务主要为研发、设计、集成及销售分布式发电系统、移动能源应用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从汉能下游业务近四年的收入来看,2015 年为8.37 亿港元,2016年为14.55亿港元,2017年为19.06亿港元。而今年仅6 个月,下游业务收入即达到13.30 亿港元。下游业务的收入依赖于中游芯片及组件生产供应。据了解,今年,公司陆续推出第二代汉瓦、汉包、汉纸、汉伞等终端产品。可想而知,如果芯片及组件供应能够跟上,下游市场将进入一个爆发周期。
       另外,公告显示,来自制造分部向汉能联属公司进行销售的收入为零,也就是说汉能薄膜发电与汉能控股及其联属公司的关联交易降至零。众所周知,之前汉能薄膜停牌的时候主要问题就在于关联交易。如今,汉能控股提前清偿了全部贸易应收款项。这对于汉能薄膜的复牌进度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技术、人才、资金缺一不可
       一个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的创新力,主要从技术、人才、资金3 方面入手。首先是技术整合和借鉴能力;其次是研发团队,尖端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三是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是最重要的根本。汉能也是如此。多年来,汉能一直持续技术研发,截至今年7 月31 日,上市公司累计专利申请超过3700 件,累计授权专利超过900 件。
       公开资料显示,汉能不仅在美国、德国、瑞典、中国等全球多个地点设有专业研发团队,还将核心装备的设计和制造逐步从海外转移到国内,装备国产化、团队本地化取得快速进展,量产装备整机国产化率已接近100%。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汉能的前瞻布局也是一个亮点。例如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如果未来的电动汽车能够实现太阳能发电,盈利前景可想而知。汉能也正在尝试向汽车领域迈进。2016 年7 月,汉能推出了4 款全太阳能汽车。2017 年4 月,汉能与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合作,联合研发光伏车顶。2017 年8 月23日,汉能牵手奥迪,合作开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项目。
       太阳能发电的好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环保。这正符合政府推新能源产业的初衷。但续航里程一直是电动汽车的痛点。可以想象,如果太阳能电池转化率足够高,以后的新能源汽车就不用外接电源充电了。(摘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