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总第281期

颐和园:皇家园林景区的破局之道

  • 作者:吴迪
  • 时间:2020-04-07
  • 来源: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部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也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早在1998年,它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迈入新时代,颐和园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与时尚潮流、网红经济相结合,继续巩固和发挥着“城市名片和国际交往平台”的品牌效应。
       跨界营销:挖掘商业价值
       颐和园素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其中的佛香阁、昆明湖、万寿山、铜牛、长廊等著名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亿万游客到此游览。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颐和园通过与专业机构、著名品牌强强联合,不断挖掘和彰显颐和园的商业价值。
       颐和园联合专业的IP运营管理企业——众创文旅,将建筑、花草等元素与现代手绘、水墨等国画技艺相结合,设定了41个系列主题,图库数量达到5000余张。颐和园借此成为第一个有图库的文博单位。
       在此基础上,颐和园与京东、维达、百草味、相宜本草、得力文具、华伦天奴等零售、食品、纸巾、美妆、时装等多个不同业态的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充分激发出颐和园文旅产业的活力。
例如,2019年,全球知名的高级定制奢侈品牌——华伦天奴,将以“追梦拾光”为主题的春季高定时装秀的T台搬进了颐和园。兼具东方皇家气质和西方时尚潮流的秀场一经亮相,便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颐和园借此次合作在品牌宣传方面形成了破圈效应,不仅将颐和园的形象渗透进普通生活,激发了游客对景区的探索欲望,更使其成为塑造景区商业价值的一种具体实践。
       探索突破:玩转经营法则
       颐和园不仅采取“引进来”的经营理念,还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新型经营模式。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创作的大黄鸭艺术品享誉全球。2013年,这只大黄鸭“游”进了颐和园昆明湖,不仅引发了一场“全民合影”狂欢,而且上演了一场“吸金”神话。数据显示,凭借大黄鸭的号召力,颐和园在国庆7天长假中累计接待游客66.6万人次。仅门票一项,颐和园就实现收入近2000万元。
       不仅如此,大黄鸭还催生了颐和园的“黄鸭经济”。为了能和大黄鸭近距离合影留念,众多游客选择乘船游览。更有婚介公司趁机推出“巨鸭见证爱情”的婚庆主题,吸引众多准新人到颐和园拍摄婚纱照。
       颐和园从与大黄鸭的“亲密接触”中懂得了创意设计的重要性,为开发具有自身文化烙印的文创产品打下了基础。2019年,颐和园推出“最美颐和”古风游园护照,其中精选了颐和园内9处经典建筑和景点进行插画设计,游客可以手持护照与经典景点合影。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扫描护照内的微信二维码小程序,在线了解景点故事,购买颐和园周边文创产品。这本护照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吸引游客纷纷收藏和分享。通过“线下打卡,线上互动”的操作,实体产品成功助力客流提升,改变了颐和园客流单一的结构,探索出了景区新零售模式。
       网红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网红经济蔚然成风的当下,颐和园抓住机遇,积极开发专属产品。比如,2018年,颐和园和美图T9联名推出“百鸟朝凤”限量版手机。这款手机极具颐和园建筑设计风格的纹饰、色彩及外观。搭配颐和园经典藏品——粤绣屏风《百鸟朝凤》的手机保护壳,一经曝光便赢得大量关注。颐和园凭借这款科技网红手机,斩获2018年亚洲授权业大奖“最佳宣传活动奖”、2019LIMA授权业大奖“新人奖”,进一步加深了受众对颐和园品牌和文化的认知,并将颐和园文创品牌推向了国际。
       颐和园还将独家景点包装成了“网红奇景”。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是颐和园的一道独特景观。每到冬至前后都会引来大批摄影爱好者拍摄。颐和园借助游客流量优势,通过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以及媒体的争相报道,增强了颐和园景点的感染力。
       颐和园通过自身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践和努力,实现了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同步提升,让古老的园林在与科技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根据新京报《北京颐和园首发游园护照打通线上线下互动链条》等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