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总第294期

时代青年的楷模

  • 作者:于超
  • 时间:2021-05-05
  • 来源:东岳报主编

       借参加《中国化工报》石油和化工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的机会,我来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详细了解了毛主席辉煌灿烂的一生。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展示出独特魅力,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和学习精神,更为当下的年轻人做出了表率。
       读书不仅仅是读,而且能活学活用。毛泽东8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尽管对里面的一些内容不甚认同,但还是学得很扎实。在与父亲争吵时,他能像一位老先生似的引经据典说服父亲。少年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书籍让他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引领他走出韶山。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带着亲戚朋友凑的路费,来到了湖南湘乡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这里,学习成为他唯一真正的朋友。在这里,老师们讲授科学、倡导改革,讲述中国在外国列强压迫下所受的苦难,唤醒和培养了他的民族情感。在这里,毛泽东接触到了梁启超编辑的《新民丛报》、康有为撰写的《戊戌变法》。在读过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林肯等名人传记后,他深受鼓舞,说道:“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伟人!”从东山高等小学堂离开后,毛泽东又踏进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了半年。这期间,他整天泡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饱览了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为了扩大知识面,他又涉猎小说、中国诗词和希腊神话,亚当斯密、达尔文、卢梭和孟德斯鸠等西方大家的译作。这些书对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4年,毛泽东来到湖南一师求学。在这里,他既读中国历史,也看德国哲学。除了大部头著作,毛泽东还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订阅报纸,了解当时的中国。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毛泽东还徒步近千华里,在湖南各地游学,更广泛地看到了灾难深重的中国,并深刻思考彼时中国的社会问题,催生了他的使命感。在湖南一师,毛泽东抛弃了梁启超和康有为的改良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思想的雏形。他认为,在风雷激荡的社会变迁中,需要有新的东西产生。于是他不断地完善自己,如一把利刃,在不断地挑战、探索、鉴别和反抗。
       1918年,26岁的毛泽东深怀抱负,离开家乡湖南,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