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总第304期

充满自信,稳中求进,沿着“五个必由之路”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 作者:程余
  • 时间:2022-05-10
  • 来源:新华联集团

       编者按:悠悠百姓事,两会总关情。每年的全国两会,就如一座桥梁,让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国计民生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2022 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在特殊年份举行的全国两会具有承上启下的深远意义。今年两会重点内容是什么?稳定经济大盘怎样发力?重要领域怎么稳中求进?民生保障如何持续加力?外部环境如何应对?现本报综合多篇文章观点,为读者解读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新政。
 

充满自信,稳中求进,沿着“五个必由之路”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报告》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十分重要。2022年前两个月投资回升主要是稳增长稳投资的政策发力。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强资金等要素保障,效果不断显现。专家分析,2021年四季度已经发行了1.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主要对投资拉动可能会落在2022年。
面对新的下行压力,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只有把经济稳住了,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也才能为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报告》强调,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在消费方面,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这一大宗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积极扩大消费作用。要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使群众有意愿消费、有能力消费。
       在投资方面,主要领域涉及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以及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2022年国务院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比2021年增加了300亿元。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看,主要投资有三大类: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从2022年前两个月数据来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制造业投资增长20.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
       在扩大内需方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这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将会深入实施。

规范资本市场运行
       《报告》要求,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在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求“进”,仍是资本市场工作的重头戏。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2022 年资本市场一项重点任务,市场化机制逐步建立,利好券商投行、经纪等多项业务。
       保持金融水平基本稳定,维持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专家分析,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货币投放,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防止物价上涨,降低通胀压力。专家分析,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将坚持政策自主性,既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报告》指出,要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之后到今年两会之前的考察足迹展现了七个“看”:进村之前有两个“看”:看粮食生产,看特色农业;进村之后有五个“看”:看乡村建设,看公共服务,看文明新风,看基层堡垒,看老乡的家。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足迹生动地勾勒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迎政策利好,农牧渔业、旅游、文化、医疗等产业发展或将加速推进。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为农业注入科技新动能,从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追求高产到依靠科技强农,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因此,智慧农业场景将不断扩大,5G 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深入运用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强化,也将使TMT 板块持续受益,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报告》指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
       在财政、金融两方面,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在推动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方面,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援企稳岗,让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另外,企业的生存发展对稳就业有着积极意义。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这也是鼓励企业稳企,减少裁员。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报告》指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主要侧重于创新平台的构建、创新主体扶持以及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5G建设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既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也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还要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报告》要求,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产业方面,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专家分析,以前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耗和排放基本是线性关系,因此要控制单位GDP能耗来实现控碳;现在能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能耗和排放就不再是线性关系。
       双碳机遇引领消费变革,发电、钢铁等行业可能迎来重点变革,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及其相关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绿色消费加快迈向主流,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市占率或将大幅提升。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报告》指出,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民生小事,就是政之大事。解决好民生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盯紧“柴米油盐”这样的民生“小事”,继续做好食品生产流通,稳定基本价格,加强市场监管,让群众买得放心、顺心,又要盯紧民生“难事”,继续在稳住就业“基本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便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等方面聚焦发力,不断让民生清单变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今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专家分析,民生工作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情,特别是要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另一方面,要保障群众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